甘肃省嘉峪关市创新市场监管体制改革成效初显

来源:机构编制云平台     发布时间:2017-12-28

 作为甘肃省“三局合一”机构改革唯一的试点市,嘉峪关市将原工商、质监、食药监三合一,组建了市场监督管理局,完成了“精简、高效、统一”的改革任务,实现了由“1+1+13”的“物理融合”到1+1+1×2”的“化学聚变”,构建起覆盖生产、流通、消费全过程的一体化监管体系。

 一、夯实三项基础,促进队伍融合。一是夯实基层基础。大幅精简机构,整合后,内设机构由原来的22个减少为13个,直属机构由原来的5个减少为1个,派出机构由原来的9个减少为4个,所属事业单位由原来的6个减少为4个,人员编制由原来的252人减少到151人,全局70%以上的力量用于加强基层,实现了精简机关、加强基层、强化职责、提升效能的预期目标。二是夯实队伍基础。打破旧有格局,原三局领导交叉分管,中层干部交叉任职,业务科室骨干在原部门中选定,保证工作有序衔接。通过举办联欢会、运动会等集体活动,拉近距离,促进融合,实现了“我你他”向“我们”的转变。三是夯实能力基础。开展全员集中培训、以查代训、骨干传帮带,实现角色转换和业务互通,干部职工以市场监管的视角开展监管执法,打造了一支一专多能一岗多责的复合型市场监管队伍。

 二、管好三个安全,促进职责融合。一是管好食品安全。落实食品监管“四有”要求,确保安全保障衔接无漏洞、管理无空白,监管频次由整合前一年1次提升到45次,确保了舌尖上的安全。二是管好药品安全。全面推进基本药物全品种电子监管,加大对批发企业入网、核注核销、来源追溯的监督检查,扎实开展医疗器械“五整治”,巩固和完善管理成效,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。三是管好特设安全。对监管力量由整合前的5人增加到120人,检查由“两年1次”增加到“一年2次,监管的广度、深度、力度大大增强。

 三、构建三个模式,促进监管融合。一是建立全链条监管模式。食品安全监管方面,建立了农产品从批发到餐桌、食品从生产到消费的全程监管;产(商)品质量监管方面,建立了从源头到终端、从工厂到消费的统一检测、统一监管链条;企业信用信息监管方面,探索形成了“双公示”、“双随机”、“双告知”以及以抽查为重点的一体化、全过程、高效能、全链条“宽进严管”市场监管新模式。二是建立网格化监管模式。打破原有格局,按辖区划分为若干个网格,每一网格指定一名或若干名监管干部负责日常综合监管工作,定岗、定责、定人、定户,形成层级分明、上下联动的网格化责任监管模式。三是建立属地化监管模式。按照“边界明晰、责任到人”,“工作量相对均衡、相邻网格便于协作配合”的原则,将划分的网格按属地化归属相对应的分局(所),向基层分局(所)下放一定的审批权限和办案权,实现权责统一。

 四、形成三项机制,促进手段融合。一是形成高效便捷的消保维权机制。整合123151233112365投诉举报平台,做到“三线合一、并网处置”,一个渠道、一个出口。2014年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67.5万元,整合后,2015年、2016年分别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120万元、121万元,分别比整合前增长78.7%79.3%二是形成统一标准的执法办案机制。统一原三局执法文书、执法流程、执法标准,整合信息化办案平台,建立多部门联动执法机制。2015-2016年,共查处各类案件5300余件,罚没款507万元,分别达到整合前原三局2013-2014年总数的110%、180%,所办案件无一起败诉或复议撤销。三是形成精准协同的服务发展机制。将营业执照、食品经营许可证、特种设备操作许可证等“十证一照”集中一个窗口办理,实行一个窗口受理、一个窗口办结,办理时限由原来的15个工作日压缩到5个工作日,极大方便了企业和群众办事。发挥整合优势,将“工商秘书”拓展为“三联秘书”,对重点项目企业和小微企业实施“一对一”“上门服务”,服务效能大幅提升。

 五、实现三个突破,促进职能融合。一是工商工作实现突破。20152016年非公经济工作考核连续两年名列全省第一,非公企业党组织覆盖率由整合前25.17%提高到61.62%企业、农民专业合作社年报率分别达到98.55%100%,分别名列全省第二、第一二是质监工作实现突破。成功创建了“甘肃省钢铁知名品牌示范区”,特种设备隐患率由64.66%下降到2.2%,全省排名从第十二提升到第三,特种设备监管平台使用率、特种设备隐患排查率、自愿性认证监管均为全省第一三是食药监工作实现突破。成功举办了“互联网+明厨亮灶食品安全监管推介会”,创建省级食品安全示范街2条、示范店6家、示范学校食堂2家,圆满完成国际汽车拉力赛等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任务,食用农产品快速检测、食品监督抽检率全省第一,食品经营户追溯平台加入率和使用率全省第二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编辑:苏宝锋)